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太極拳陰陽對應關係

台灣武藝研究部網軍
召集人兼編審:郭應哲
研究員:陳文雅、李邦豪、廖培成、羅永昇、黃秉藩、陳昱超、朱玠昱
特約研究員:黃順益撰
影片編整:楊淇勝

(一)以陰陽為主旨的傳統拳術
  太極拳是以陰陽為其學說理論主旨的傳統拳術,也是中國內家拳術的總代表。「太極」此一名稱最早出現在《易經、繫辭》。因為太極拳應用「太極」的原理,其「拳性」應用中國古老的陰陽理論,因此稱之「太極拳」。太極拳非常重視「相對」和「矛盾」的關係。所謂「陰陽」可以用現代化術語解釋,但是在這之前,要先知道太極拳為什麼重視陰陽?講到內家拳就脫不開中國的陰陽學說理論,例如太極拳講陰陽、形意拳講五形生剋、八卦拳講八卦易理。通說認為這三派為內家拳,但除了這三大門派還有別的門派。近代有人把意拳也加進來,不過意拳的基礎是形意拳,後來再加上太極拳的推手理論及鶴拳等等組合而成,它也講究陰陽的變化,只是它在王薌齋先生那時候就用很多現代力學的理論來解釋拳,他算是滿早的一位現代化先進。另外,有人把從華山陳夷希(即陳搏老祖)傳下來的「六合八法」稱為內家拳,甚至嵋峨派的嵋峨拳也被稱為內家拳,這是一般廣義的講法。在此還是用通說,把形意、八卦、太極稱為內家拳。其中,筆者認為太極拳可以說是最嚴謹、最完善且最具有內家拳的代表性。因為五行、八卦的理論太極拳都有,而且更系統化,且有簡略分成陰陽相對的學說。

(二)能量變化古太極圖
  太極圖概括說明「太極生兩儀」,圖中有兩隻陰陽魚,一黑、一白,且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兩儀之中陰陽開合、循環不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有著包羅萬象的哲學道理。中國人不採完全的二分法,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不是絕對而是相對性的。太極一動,一定會生「兩儀」(即陰陽)。陰陽會有「開合」(轉動、變化),用現代物理學的術語來講就是能量變化。將古太極圖取一橫切面,面積應該上下對稱相等。一邊陽多、陰少,反之另一邊陰比較多、陽比較少,此即一個開合。就動作上而言,筆者個人體驗到在格鬥中沒有完全站著不動的,雖眼看兩個人不動,但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拿一根針對準一個點,要它完全不動,那是不可能的。有打靶經驗的人就知道,瞄準靶心,就算停止呼吸它還是會晃,只是高手晃的幅度愈小,晃到中間的時候剛好打到靶心。因為人是生物,心臟跳動會產生血液循環,血液循環就是流動,手就不可能定著不動。太極拳走圓形的曲線即顯示循環不息、沒有停止的道理。太極拳要求的是靜中之動、微微之動。更高明者,打套拳或在快速度格鬥時,還要包含靜,即太極拳十三勢裡面的「中定」,在任何一點時間點都可以暫停。

(三)太極拳是一門多邊科學的學問
  所以太極拳要那麼緩慢的訓練,其實是有道理的。太極拳包含很多哲理,可以用各種學說來解釋。譬如楊澄甫早期的學生陳微明先生,因為他《老子》唸得特別好,所以他大都是用老子的《道德經》來解釋太極拳。現代人要走向那種方式會有點困難,所以我們主張現代化的科學解釋。但是科學解釋有時候會失之偏頗,因為太極拳沒有辦法只用一個學說或理論來解釋清楚,它可能要力學、心理學、醫學、哲學、兵學…,混合許多學說才能解釋。王培生先生,這位吳式太極拳現在還存活的一個名家,講過一句話:「太極拳是一個多邊科學的學問,它可以吸收各種學問、同時也包含很多學問。」所以練習太極拳可以從中知道相關的學問,然而也不需要把每一種學問都搞清楚。例如:太極拳跟道家有關係,但是就算把道家經典看完,對功夫的幫助還是不大!它們只是某一部分有關連,只要知道哪些有關就可以了。

(四)太極拳是高深的氣功
  太極拳基本上也是氣功學(以前沒有「氣功」這個字眼,一直到了大陸錢學森主張人體科學的研究出來以後才產生「氣功」這名稱。中國古來稱之為「內功」、「導引」、「調息」、「吐納」…等,這些跟現代所說的氣功滿類似的,只是定義有所差異),在太極拳與氣功的修煉中,要求做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即柔中寓剛,剛中有柔,剛柔相濟,陰陽平衡,不能偏倚一方。練太極拳就是在練很高深的氣功,外面的氣功可能就是類似把太極拳中的一、兩個功操或調息、吐息拿來特別練而形成一個門派,如此而已,而不像太極拳有多邊功能。所以我們用一套方法,可以達到很多目的,這是太極拳訓練的一個精神和原則。

(五)運用陰陽對應關係來指導攻守
  太極拳運用陰陽對應的辯證關係來指導攻和守,任何一個動作都要做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或者用「剛柔」來講,即柔裡帶剛,剛裡要帶有柔的一種變化。太極拳絕非完全虛空、一點力量都沒有。只是它的剛,不是一般所謂的用力,是極柔而後致極剛,是用柔練練出來的剛勁,這種剛勁才是純剛。實際上,這是一種很渾厚、質量很密的掤勁或質量很密的八門勁,要用很柔、很慢的方式去錘練。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心法:練剛有一定的原則、方法,不可能每天強調放鬆、放鬆,有一天自然就很有剛勁,這是很多修煉太極拳之人的誤解、幻想。由極柔至極剛中間有很多層次和方法,一定要循著系統來練。剛開始練的騎馬蹲襠跟一兩年後練的絕對不一樣,是一套、一套往上套上去的。在這當中,要做到剛柔相濟,即能夠非常快、隨心所欲的變化,且講究對稱平衡,不能純剛也不能純柔的偏於一方。太極拳在做搏擊的時候,應用陰陽對應的關係最多。它是一種辨證關係:陰陽是相對的,可是又有統一性,因為它還是一個系統,是由太極所演譯出來的,有矛盾性也有統一性。應用在攻守上,如果粗糙的來分,陽屬於攻擊的話,是一種積極、一種動;防守是屬於陰、消極的。而攻中要有防、防中要有攻,其中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太極拳的「中定」觀念。中定是可以轉成剛、轉成柔的過渡時刻,可以產生變化:可進可退、可剛可柔、可快可慢。在任何動作、任何始點(強調「任何」),都能中定。而後才能陰陽相濟,即太極圖裡的陰抱陽、陽抱陰。攻防非單一性(攻就是攻、防就是防),而是兩面性的,跟其它拳術不一樣,不強調絕對的二分法,是講究中庸的中國哲理。以拳架來看:發勁到前七就停,留有部分力量做防禦用。發勁雖用全身的力量但它有保留。全部用盡也可以,但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能這樣用。如並步、跟步雙按是兩隻腳著地,力量可以全部用盡,可以發出去腳跟再離地,位移更大,可是一不小心,自己也會跌出。太極拳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就是要留有部分來防禦,它的進攻不是瘋狂、不顧後果的,而要保持冷靜。透過推手訓練,要敏銳的察覺微小的變化,所以太極拳修煉者一定是一個觀察家。不只推手的時候能感覺手上微微的感覺,在平時的修煉、為人處事、老師、同學之間的相處,都要有很大的觀察力。尤其練得愈好的人,愈內斂、深沉,這是太極拳陰柔之美。相對的,要觀察這類人,你就要培養很高的觀察力。

(六)內外相合
  為了重心穩定,太極拳的身法時時刻刻要保持在前三或前七,必要的時候可以用四、六來分。如回身錘的變換也是一種虛實變換。從動作來講,按照你重心位垂跟地盤之間的比例來分虛實,在做弓步或丁八步或往後坐腿時,要求做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而且要內在的意、氣、形合一,即「內外相合」。在練習、放鬆的狀態下,要練到能感覺氣在身體裡面走,覺得很通順而不會彆扭。且懂得做攻擊之前的蓄勁,使身步法動作變換靈活,隨心所欲。此外,要求身體上下完整,至少要練到身上有「一身備五弓」(四肢、背,即五個彎曲的地方)的攻防力量。所以太極拳的丁八步(弓箭步)後腿不打直(跟跆拳、空手道的差異在此),留有餘力,在任何一個點,要求要蓄勁,發勁時才會有很渾厚的力量,因為五個弓勁可以完全合一地發出來。練太極拳是修練一種彈性而具有韌性的力量,配合剛中有柔、柔中有剛的變化,做攻防時就不容易讓對手有機可乘。這就是太極拳最基礎的陰陽理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