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武藝研究部網軍
編審:郭應哲 撰
影片編整:楊淇勝
陳進山老師是一位藹然長者,在億載金城義務教授太極拳及兵器多年,深受學生的敬愛。在武術上,他是老修行,曾經直接接觸到渡海來台諸子的,原是晚輩如我們要一窺中國武術的良師,可惜不久前歸道山矣。我們受其門下之命,曾敬撰祭文一篇,頌於靈前,聊表了一些敬意與追思。現亦將此文如附。
陳老師在中國武術上師承張世榮老師,並跟著張老師友朋之間,習得一些今日看起來甚為獨到的兵器。當年台南市孔廟為武林人士聚集之處,有所謂「孔子廟十三仙」(按:「仙」為一位一位之「位」的台語諧音)。群雄所集,互為師友,砌磋濡沫,盛亟一時,乃台灣南部武學雅集之所也。而陳進山老師與焉。故而,其少林六合槍、四路梅花刀來自青島國術館系統,昆吾劍、三才劍來自傅淑雲老師。當時渡海來台諸子,其武學風華之茂盛,使台地一省一縣,亟備全中國各路奇才異學,真是不只中國史,乃人類史上之一時異相,值得吾輩好好省觀。
此趟槍法,很多台灣年輕小伙子都會練,大抵均系出青島系統,只是招式有所損益,而身形活潑與否有否差別而已。而我獨喜陳老師的風格。
陳進山老師樸質上真練出功力的,他的扎槍甚是渾厚工整,而概在上盤為多,也是一特色。我曾見他以扎槍之寸勁拍小樹之幹,樹葉噗嗉作響。可見一斑了。
懷念「億載金城」的陳進山老師
2010年7月9日 郭應哲敬撰
明朝文學家張潮,在他的名著《幽夢影》中說:「花不可以無蝶,山不可以無泉,……,人不可以無癖。」又說:「情必近於癡而始真。」足見,一個人,有一些終身不逾的雅癖,才有情趣雅緻,如好花生蝶,高山流泉。甚且,癖之所生,無非情近於癡,這就是最為真誠的人。
陳進山老師終生雅好武術,好武成癡。熱愛大山,嗜癡成癖;也因之,他是一位深富雅趣的老師;也是一位性情真摯的男人。
陳老師平易近人,不追逐世俗名利,故而,他的子女只是曉得從小爸爸就在敎太極拳,很少人知道他身負武林絕學。陳老師對武術的熱愛,完全出於天性,所以很早期就在台南孔廟與武林同好交遊,切磋習藝。當時,那一批他的同好,許多都成為後來台南的武林名宿,陳老師名列其一。也因為出道早,習藝勤,故而保留了許多老骨子的好東西在身上。比如青島國術館系統的少林槍、梅花刀;由傅淑雲女士指點過的太極劍、三才劍、三才對劍等……,在今天看來,都是功法嚴謹,古樸芬芳的寶貴文化遺產。此外,他的太極拳除了系出名門之外,更加入他個人由禪宗打坐,學習體悟來的呼吸禪定之法,故而已超越純然武術之上,達到養氣通神的化境。難得的,是陳老師數十年來習拳授藝,均是義務佈施,金針渡人,不收分毫報酬,也因此,他的技藝品位自高。
我曾親見陳老師對著樹幹發出寸勁,不著痕跡,卻快速沉脆,功力過人。也曾多次見他扎槍,法度嚴謹,私下閒話,談到拳術兵器種種,說到武林名宿當年尋藝的逸聞妙事,處處顯示出他的內行;他真算得上是個行家。在今天「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真東西難尋的時代中,他老人家的技藝,實在令人懷念。
我們也知道,他老人家也是台灣空手道引進時,最早一批接受訓練的人,這也顯露出他對武術這一門“藝”,無盡追求的不懈精神。
他老人家最後在億載金城的傳授,心血並未白費,藝有傳人,並且聲名逐漸為外人所知,值得為他老人家高興、欣慰。特別億載金城陳門的武風,是即之也溫,師生極為融洽。時常結伴共登百嶽,師弟爬山,除了各自努力,更令人稱羨的,應該是在叢山峻嶺之間,共敞胸懷,攜手覽遍無盡的山光美景,雲海風嵐;這不正是毫不保留的流露出陳老師與其學生們,在武學傳承上,春風化雨,霽光明月的高雅純摯格調嗎?
緬懷他老人家,我們在賭其留影於百嶽上的遺照,那麼自在悠然,一派消遙無待,信矣!其早歸道山矣!張潮筆下的癡癖真人,捨陳老師何人?
難忘陳進山老師,其情真,摯若「金城」,固若金湯;其藝真,期諸「億載」,淵遠流長。高山流水兮,永芬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