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西螺勤習堂核心套路六路內擇要



台灣武藝研究部網軍

召集人兼編審;郭應哲

研究員:陳文雅、李邦豪、廖培成(本文主要撰述者)、羅永昇、黃秉藩、陳昱超、朱玠昱

影片編整:楊淇勝


西螺七欠武術,在台灣武術的發展上有其獨特性,大抵不出三個特點:簡單、易學、好用。由於地方秩序不安定,其致用性是有歷史背景的。在西螺傳統農耕社會裡面,大部分的人都利用農忙之餘的晚上時間練武,在地緣與血緣下的區域聯防組織而建構出多人練習與教學的團練模式。在地發展出與其他武術文化不同的特色。造就了西螺武術,簡單致用,訓練學習曲線區度低,能夠在短時間就能夠有一定程度的訓練方式。基本上,現在所傳下的基礎套路都已經被教學需要而系統化,我們從勤習堂套路二斬到六路,與振興社套路一蹀至七蹀都可見端倪。

西螺勤習堂入門以太祖拳為主要拳種,後來有太祖蝶拳、太祖鶴拳、虎拳、蛇拳及猴拳等等作為進階套路。

而其中勤習堂太祖拳分為基本套路及進階套路兩部分:基本套路又稱為「六路內」,包括(1)拳母、(2)二斬、(3)三斬、(4)四斬、(5)五斬、(6)六路頭、(7)六路尾、(8)倒踏三角及(9)倒坐蓮等9套;進階套路又稱為「六路外」,包括(10)天師扣印、(11)流盤、(12)九步、(13)工字拳、(14)蓋四門、(15)四門滾浪手、(16)四門绀踢、(17)敗馬四門、(18)車栓、(19)七目、(20)蹬錢、(21)小七璋、(22)大七璋、(23)小連盤、(24)大連盤、(25)小仁義、(26)大仁義、(27)倒踏四門、(28)獻胛、(29)美人梳妝、(30)九美梳妝、(31)一角戰、(32)二角戰、(33)三角戰、(34)梅花拳、(35)二斬插手、(36)上尾野等27套。

「六路內」及「六路外」的套路又合稱為「三十六套內」。

昔日習畢六路內套路,師傅授與兩套進階套路,蝶拳或鶴母方能出外開館。

太祖拳的特色為剛、猛、緊、穩、小。剛:具有金剛之勢,硬打硬進,揮掌生風;猛:姿勢激烈,勁發力猛,呈現磅礡氣勢;緊:指結構緊密,招連步緊;穩:指下盤沉穩,以靜待動;小:指套路較小,動作幅度有限,如拳打臥牛之地。

而以勤習堂的訓練流程,由長勁轉為節勁,又由節勁轉為寸勁。由剛勁轉韌勁,由韌勁轉為脆地方耆老曾言:『勤習堂的訓練,就好像現在念書一樣,從幼稚園的念書唸到大學研究所一貫的課程。』而早期,拳師出外傳館後,便很少再回西螺,所以,外界對勤習堂進階套路(蝶拳,鶴拳)都還蒙上一層神祕面紗。

本文針對六路內的基本套路介紹:

步馬有分兩種大三角,小三角。同一套拳會有大小三角馬的打法。勤習堂太祖拳與振興社金鷹拳最大不同,就在於勤習堂太祖拳多為抝步搥,而振興社就多為順步搥。其中拳母中擒『纏』手與金鷹拳中『揉』手大致相同。

而三斬以後的套路多走曲線移動的閃身走馬訓練。進步多移入中宮又踩出,講究步馬穩固後再出式。套路攻防意識,相當顯見。

一、拳母:主要是把太祖拳的剛勁練出來。從請拳開始,吞吐氣落丹田,

挑手,手法由下護陰,上護心。逆步出拳,由四個連續手肢『擊』『掀』『切』『纏』。小三角的四個手肢,先訓練『擊』手出拳要直要平,接近目標物才擰轉,發揮爆炸之力,此手法與達攻守合一。切手的角度,掀手的控制與纏繞(至蝶法,鶴法控人手肢),整個套路大部分三進三退,或進五步。在樁法方面,講求落地生根。步法移動,要劃一個圓,用腳大拇指劃地。

昔日,在土庭上訓練,都能掃起一片塵土。大三角馬就講究『輾肩轉盤』,出拳『擊』要靠轉腰胯的力量,雙膝內含而跨檔是縮裹,『掀』『切』就改為比較大範圍的『擒手』(與金鷹拳的『揉手』基本相同)。拳母訓練內外三合配合,身體的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結合在一起。

二、二斬:主要是由一個連續動作『鼓倏搥』為主要特點。小三角馬走丁字馬,走完左右兩邊,走中路,有個連續『鼓』『倏』『搥』的動作,『鼓』似太極拳的雲手,『倏』手由陰轉陽往外打出,『搥』即由上往下的崩。轉身接續,轉回原位後,有『剪腳』與『掃盤腳』這兩個足技為特色。大三角的打法只有在『鼓倏搥』改成,『眉』『切』『削』『槌』。步馬走大三角為主要差別。

三、三斬:請拳改成『觀音請』。有個『關公鬚起插手』,手為『內捲手』。開始是走半圓的移動,為練習閃戰騰挪與移動。在步馬迅速移動同時,配上多個連續手肢,並有截擊肘部的手法。入身即化即打。緊接有個『千斤秤』手,屬於肘擊。『騙手』擊打臉部,接續雙『插手』。轉身接續二斬尾。

四、四斬(四門掛搥):此套路走四個方位,前面步馬較小的牌位步,要求在八仙桌上打完的,所以腳步移動不大。手肢為拳母的手肢。

五、倒踏三角:也就是倒退拳母,在倒退的時候,手肢的變化有『擊』,『橫打』,『由上往下切』。除了可以單人練習,一般也用來雙人對練。

六、倒坐蓮:在『內捲手』之後,練習身體的浮沈,接上肘擊,主要還有『雙拆手』,『坐蓮』掙脫,此處雙手抱住掙脫技法更是特殊。緊接『騙手』『搥』『腳刀』。若非身體鬆沉,此『抬肢』就不具威力了。此式至蝶法、鶴法轉勁之後,又呈現不同風貌。

勤習堂套路眾多,其中又有多樣的手法,往往一個人無法把套路學齊,尚需從師兄弟,或者鄰近庄頭的師父請益學習。這樣也就讓古樸的拳法,在多年的琢磨與眾人的研究下,不斷細緻化。鄰近庄頭進香幫忙出陣,也就造成拳藝更加精進,讓鄰近地區除了出陣研究也補齊各各眾多之套路。如此讓系統完備的拳術,反而保有古樸面貌,並更加純化。

延伸閱讀參考文獻

廖君達. 〈勤習堂源流考〉,《海峽兩岸南少林武藝文化學術論文研討會》. 台中: 台灣武藝文化研究協會. 2005 (中文).

廖君達. 〈勤習堂源流及武術初探〉,《2008年閩台南少林傳統武術交流大會研討會論文》. 2008年閩台南少林傳統武術交流大會研討會論文》. 2008 (中文).

郭應哲,廖君達, 陳文雅. 中部地區客家武藝文化田野調查研究計畫. 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