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台南縣流傳名拳之一:羅漢化鶴



台灣武藝研究部網軍

召集人兼編審;郭應哲 (本文主要撰述者)

研究員:陳文雅、李邦豪、廖培成、羅永昇、黃秉藩、陳昱超、朱玠昱

影片編整:楊淇勝


台南縣民間宗教信仰的重要現象為「香科」;如「西港香」、「佳里香」、「學甲香」、「土城香」、「關廟香」等等,逢香科之年,各庄頭各色傳統陣頭要出陣,其中當然也包括了武陣,特別是「宋江陣」、「金獅陣」等等。在武陣的排場之中,除了陣勢變化之外,更有大量武術的表演。一般在宋江陣或金獅陣之表演的武術,以往較不被武術的專業研究注意,可能是被認為太具陣頭遊藝之性質吧。然而,這一類的武術相當豐富多樣,卻許多連初步歸納分類,均付闕如,以致顯得甚為博雜。但是這些民間武術,除了豐富多樣之外,尚不乏古樸精湛者,在中國武術史上獨具價值,允稱台灣武術之寶庫。而託香科宗教文化活動之保障,他們數年即須出場表演一次,也因此能夠被保存而未遭滅絕。

我們在此先列舉一項廣泛流傳於大台南地區宋江陣、金獅陣的武術,卻尚未顯影於台灣武術舞台的拳術-羅漢化鶴。

羅漢化鶴,顧名思義,乃是羅漢拳與鶴拳的綜合體。在台南地區,甚至台灣地區,鶴拳相當流行,且特別知名,論之者多矣,故而,此羅漢化鶴有關鶴拳之部分,姑先不論,但就羅漢拳之部分卻饒富意義,我們特先論此。

依初步之觀察,此一系羅漢化鶴,其原型,一似以羅漢為主,而旁採了某些鶴法,比如骏身發力法及某些鶴拳之肢法,但是羅漢之功體相當明顯,羅漢之風格,特別在此派某些較原型之系統(如玉井一系),仍然最為明顯,故而我們初步可以斷言,此一派羅漢化鶴,乃以羅漢拳為主體,乃羅漢拳間雜了些鶴拳。有些說法,是認為台南當地鶴拳學習人口較多,較具市場性,而羅漢拳剛猛吃力,於市場推廣上較不討喜,故乃向鶴拳演化了,但此只備一說。

我們要強調,此派羅漢拳之表現,應是極為古樸原本的保留住、詮釋出南派羅漢拳之特徵。依我們所知,福建南派羅漢拳在大陸,目前是較不易見,故而羅漢拳之初始面貌究竟如何,也不易清楚,而此派恰能彌補南派武術此一欠缺之部,於中華武術研究上,實具拾遺補闕之要角。

在台灣的武術史上看,有一特殊現象,也就是中南部地區流傳著不少羅漢拳,依目前所知,如雲林縣四湖鄉「順武堂」有之,岡山「嚷師」的十八羅漢拳(系出台南佳里上下廍水欉師(林水欉),台南市金水師(李金水),旗山謝萬來等等,如若再加上此支之羅漢,實已是一項可予注意之現象了。換言之,台灣這樣那樣流傳的羅漢拳,容或風貌多有不同,但均能替羅漢拳之面貌添上幾筆,一處添上幾筆,形貌也就活脫而現了。

羅漢化鶴之羅漢,最能對羅漢拳面貌提出說法的,主要有兩點:第一,現羅漢形;第二,見羅漢功。首論現羅漢形。

羅漢之形究竟為何?歷來也不乏作羅漢畫像之名家。一般而論,羅漢較為主流之畫像;大抵做瑜珈行者之頭陀苦行象。蓋以所謂羅漢,乃佛教專有名詞,原為梵語「阿羅漢」簡稱,乃聲聞四果(位)之一。所謂「聲聞」,與「緣覺」往往並稱,在漢傳大乘佛教之中,是指小乘自了漢途徑,故一般羅漢雖為大、小乘共通果位,但一般都以狹義之意義指稱,乃專指小乘佛教中所得最高果位。這是首先要分辨的。既為小乘,也就是頭陀苦行瑜珈行者的法門,故歷來佛教中羅漢之形象,乃顯頭陀相較多,就是面目黎黑而瘦骨嶙峋。因此羅漢拳一練,往往就顯露這種瘦骨嶙峋之相了,此相如何而來,乃筋骨努力收斂而成,即羅漢功之作用。

其次,有所謂十六羅漢,或十八羅漢,原多用梵語直譯之羅漢名,到後代卻多賦予了形象,如飛鈸、開心羅漢等,而十六羅漢之外,一般認為乾隆皇增列降龍伏虎二位羅漢,成十八羅漢之數;而降龍之伏虎形象就更為鮮明了。因此羅漢拳也有攀附十八羅漢之像,如水欉師所傳,今以岡山「嚷師」有名的「十八羅漢拳」。不過,一般來說,實在不易活龍活現的演義十八羅漢之像,但我們仍能在羅漢拳之演練之中,得其拳架多有現羅漢之形,這就要多取意,而少著某某羅漢之像了。總而言之。羅漢化鶴之演練,卻是往往就現了羅漢的形意,特別其顯示精筋結肉之像;而這就與「羅漢功」有關了。

何謂「羅漢功」,這又是另一個大問題。我們截決的說吧!所謂羅漢功,乃如歷來所傳易筋經系統的功法一樣,係攀附佛門之內功。故「羅漢功」,與易筋經關係相當密切,甚至是同脈同質。此點,我們其實更多是得之於田野調查,觀察歸納之總體印象。不過,近來有學者,如大陸成都體院之程大力先生卻有所證考,程大力在考證目前所有最古老的,且與羅漢功特別能拉上關係的《繪像羅漢功拳譜》此份資料時指出,這本寫成乾隆二十七年,流傳於山東,確實與螳螂拳特別有關的古譜「與各種版本的《易筋經》對照,不難發現,〝十八羅漢勢〞與《易筋經》十二勢許多動作和名稱大同小異,甚至一模一樣,顯然,它們有者同一來源。《易筋經》來自道教導引,〝十八羅漢勢〞也應是來源於道教導引。它們和從秦漢開始陸續出現的五禽戲、八段錦、十二段錦等,實際上一脈相承。」。我們由此一北派羅漢功看,與易筋經同源。此外,我們再對照南派永春白鶴拳,標榜五祖,羅漢其一,其練起來也明白有北派羅漢功的要領,故而與易筋經亦是同源。準此,不論北派南派,要說羅漢功,總是能說得出某些特徵,而這些特徵,實際上也就是易筋經氣功系統的特徵。

那麼,易筋經又是什麼?這卻是一個更大的問題。不過,我們討論到這裡,其實慢慢已經範圍縮小了;也就是說,在龐大的易筋經系統中,能與羅漢功,特別也就是武術中的羅漢功重疊的,而其實是能由北派十八羅漢功以及南派永春白鶴拳共同印證的,特別是南派羅漢功的面貌,這些是什麼呢?

我們可以簡單的說,大抵有數個特徵:第一、強調呼吸,第二、動靜之間一弛一張;換言之,忽鬆忽緊,放鬆之際一任深深自然,鬆至無限;但忽爾全身伸筋拔骨,見諸努力,剎時間觸身似鐵(《拳經拳法備要》語),緊至極至。以上兩者,一為內壯一為外壯,內壯者練氣,練內臟,練無形者;外壯者,練筋肉,練體膜,練有形。如此周身俱有功到,由有形之外轉入無形之內,斯易筋經所謂「陰陽變化」之理也,斯可以遠溯北宋《雲笈七簽》衛生之術也。(可參閱周明、周稔豐合編《易筋洗髓經》天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以上兩點乃偏重功法,此外,就外形上,則另有一特徵,偏重弓馬。就此點,我們尚須找另外的支持。北派羅漢拳,目前所知如尹氏八卦掌,如青島國術館系之羅漢拳,他們往往多具上述動靜張弛的特色,尤其尹氏八卦掌,此外,我們也均能看出其弓馬獨特。弓步,降龍也。馬步,伏虎也。其弓馬之樁,乃降龍伏虎;內功也,弓馬之換,亦技藝最核心要訣。真所謂少林一派真傳了。

台南羅漢化鶴,實在極為明顯表達了這些羅漢功的特徵,特別在收勢那幾個動作,弓馬變易,呼吸吐氣老實操作,全身之動靜張弛亦不含糊,令人一見,不禁驚呼,真古法也。

我們總算對台南流傳之羅漢化鶴,其羅漢拳之主體如何突出,如何可供中華武術使之對照參考,能逐漸描繪出羅漢拳之面貌,有一個交代,但行文至此,我們卻不得不再針對兩個可能是武術史研究上的方法的問題,在予討論:

其一,本文之路徑,似乎偏重在以傳說文獻,或既存比較為人所知的拳種為界定之主要依據,而用來分析觀察台灣的羅漢拳,但是殊不知,如果台灣的羅漢拳禮失在野,是否可以反過來,就以在台羅漢拳直接去歸納,而視為羅漢拳或羅漢功的可靠界定依據?我們認為,這似乎是可行的。

其二,所謂少林易筋經、羅漢拳、羅漢功等等,實在是往往重疊,也實在是多為假托。少林也好,羅漢也好,托於少林之易筋經羅漢功也好,依目前學者之見,與佛門少關,而主要乃道教導引之術。但是,我們認為,約定成俗乃語言學之重要原則,假托也不等於偽造,我們何妨就留一個餘味,比如眼見一個功法嚴謹,弓馬了得的羅漢拳演式,我們即可脫口而出說〝唉!真是少林真傳,真是羅漢好功夫,你看那易筋經羅漢功的要領練的多傳神呦!

最後,我們把台南縣羅漢化鶴乙脈之傳承及拳套名稱簡表附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