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玉麟之藝-老師傅曾火生的角戰


台灣武藝研究部網軍

召集人兼編審;郭應哲

研究員:陳文雅、李邦豪、廖培成、羅永昇(本文主要撰述者)、黃秉藩、陳昱超、朱玠昱

影片編整:楊淇勝


曾火生「阿波師」前輩,台中旱溪人,民國六年生(1917),自幼習武,在耳濡目染中傳承父親的武藝。當時是台灣武術鼎盛時期,而(阿波師)祖厝坐落在旱溪媽祖廟旁,南北二路獅陣武館入廟排場時,亦參與排場。除以示友好,也展現在地武藝。

旱溪庄,在當時有被稱為「拳頭窩」。傳藝者,汪其哮「哮師」新竹關東橋人,到旱溪後,落地生根。又被當時保正賴為堯聘請教拳。旱溪庄內所習之武術十之八九,為「哮師」所傳,「哮師」今存約140歲。

「阿波師」的父親曾萬頂「阿頂師」,光緒21年(1895)出生,日據時代在糖廠上班,。「阿頂師」光復不久就參加在台中市國術研究會(台中市國術委員會前身),對早期台中市武術發展具有啟蒙影響力。他授藝(教館)分散,地域性廣泛。主要有石岡(梅樹仔腳)、嶺東技術學院附近(番社腳)、頭汴坑的茅埔、南屯兩館。南屯地區本來就有武館,而且也是同一種拳術(永春底七星仔拳),只是他們的館號都叫忠義堂。如果一位拳頭師想要在已經有武館的(庄頭)開館,想必要有好功夫,否則是很難立足,至今南屯忠義堂的老前輩簡堂周仍對(阿頂師)印象深刻,他在那裡設館,什麼人跟他學,這位老前輩都一清二楚。難得的是,「阿波師」父子二人與南屯忠義堂關係非常良好,往往合陣出陣,迄「阿波師」亡故後兩館仍交情不變。則其行走江湖之「眉角」確有獨到,尤值欽佩。

「阿波師」為「阿頂師」長子。沒有人教他打拳,他已經看到學會了,十幾歲時已經跟著一起出陣。十一歲那年,阿波師手腕受傷,阿頂師醫治時用錯藥,導致腫脹無法消退,於是就帶著他給「哮師」醫治。阿波師是目前知道有見過「哮師」,且能形容他的長相。阿波師三十幾歲就幫父親教徒弟。那個時代出門是用走路,常常一出門就一個月才有回家一次,每到一個庄頭總會住上幾天,將此次所要教的東西教完才會離開。他接續父親所開設的武館,並且持續參與台中市國術委員會,擔任過理事、監事等職務每每有外賓到訪台中市,總是由他們表演(弄獅)迎接外賓。

此套拳名(角戰)。馬步三角馬,老師父受到比較傳統訓練,進步時以躡腳尖而出,間以腳尖前探點地,在以腳跟踏擊地面,如此則樁步穩當了,而後再出拳發力。依漳州太祖拳家陳金水等人之見,以腳尖前探點地,這是閩南拳術中,用此分判鶴拳與其他拳種之重要(種差)特徵[1]拳法特色,強調彈抖勁,手法以搖、挑、切,剛中帶柔,柔中帶剛,風格樸實。

「阿波師」不幸於民國九十五年五月二十四日逝世。稍值安慰的是,在台灣武術田野調查、口述歷史上,尚留下些許珍貴史料;雪泥鴻爪,為武術後生所憑弔。[2]





[1] 參考集合堂小史-台中市十甲集合堂玉麟金獅陣紀錄

[2] 此次錄影是九十三年,「阿波師」大病初癒後所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