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宜蘭太祖化鶴拳拳母-少林三十六手法


台灣武藝研究部網軍

召集人兼編審;郭應哲

研究員;陳文雅(本文主要撰述者)、李邦豪、廖培成、羅永昇、黃秉藩、陳昱超、朱玠昱

影片編整:楊淇勝


太祖拳、鶴拳是中國南派武術中,非常重要的兩個拳種,宜蘭「太祖化鶴拳」在清朝末年時,福建拳師蔡老番先生將此二拳種結合,創造「太祖化鶴拳」,並由其首傳弟子李慶先生傳入台灣,宜蘭一支由李慶之弟子-簡清火、莊旺枝等人所傳授。

太祖化鶴拳約有三十六個套路,分為三個階段訓練:

第一階段:基礎訓練,以少林三十六手法(又稱三十六天罡拳法)作為主要訓練套路,是宜蘭太祖化鶴拳之拳母,為整個拳種架構及原理的總綱。

第二階段:要能逹到實用、實戰的訓練效果,俗稱戰底拳,共有十二路,故稱「十二戰底拳」。其拳套有1.雙肢、2.五步、3.貓洗臉()4.貓洗臉()5.單戰、6.雙戰、7.三戰、8.角戰、9.鶴戰、10.青鷹11.黃粘、12.白鶴梳妝。

第三階段:是強化招術技巧變化,柔化及增長勁力,使功力更加純精,俗稱「長拳」,共有十三路。其拳套有1.四軒、2.五軒、3.六軒、4.七軒、5.倒坐蓮花()6.倒坐蓮花()7.二步七、8.小四門、9.大四門、10.斗底、11.天罡、12.削腕、13.翻身鶴。

太祖化鶴拳目前由游榮春師傅及其弟子黃清麟先生,在宜蘭傳承保留。「少林三十六手法」作為拳母,是入門首要學習的套路,在鶴拳的系統之中有「三戰(拳母)起,練到死」之諺語,代表著拳母在鶴拳系統的重要性,往往是鍛練肢體、內功的重要訓練。而「少林三十六手法」正是太祖化鶴拳中重要的訓練,它從起式到收式,一共有三十六個式子,除了轉身的招式重複外,其他之招式完全沒有重複,此一套路結構之設計,在現今流傳的福建南派武術中相當罕見。

作為入門訓練的套路,大抵有二個目的:

1身體素質鍛練:以大動作或重複性的動作,訓練體魄及鬆筋開胯,使身體可以逐步負荷更多更細膩的招式技巧。少林三十六手法以高弓步、低馬步為主不斷地重複,加上套路較長,使入門新生可以有效率地鍛練身體素質。

2重要手法訓練:自入門起不斷地練習重要的手法,少林三十六手法即包含了本派重要之手法、身法。

「少林三十六手法」清楚明白地展現其太祖鶴拳之特色,首先起頭四式(鐵絲關門、狐狸洗面、仙人出洞、烏鴉拍翅),以鶴拳手法,搭配太祖拳弓步(類似重心在前腳的三角馬,可參考西螺勤習堂、振興社之一撩馬),在此套路中包含了鶴拳及太祖拳的手法,開宗明義顯現「太祖化鶴拳」。主要訓練鶴拳的彈抖勁及太祖拳的捅勁,訓練時弓步較高、馬步較低,同時訓練重心下沈上升的用勁方式,再者此套路共有四次轉身的設計,加強訓練身法,此三項特色在在南派武術中的入門套路,相當有特色。 資料提供:黃清麟老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