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田秋信老師太極刀全趟─也談「握刀法」及「單刀双手用」秘訣


台灣武藝研究部網軍
編審:郭應哲 撰
影片編整:楊淇勝

  田老師此次來台,所攜之藝,以「太極刀」最受歡迎。蓋以此趟刀法練來相當邊式漫妙,見者彌不喜愛。這當然與田老師拳藝美感有關。此趟太極刀,據田老師說,乃是馮志強去陳家溝帶出來的。我們初步看來,美觀優雅當然是為大多數同好所公認的,但是就刀術的技擊特徵上看,也是相當優異的;特別有許多地方看得到另一不握刀之手的用法。諺云:「單刀看手」,劉雲樵氏所傳武壇教練許秋德先生詮釋此諺甚好:「它(此句諺語)是指一手握刀運使時,另一手必須配合巧妙,方能出奇制勝,並且這一手往往是絕招妙者」。(許秋德,《國術名詞探索》,頁69-70)現我們也把這個技巧舉一例附上,以為說明。所舉之例,前一手乃「搶盤」,後一手即「攄刀塌背」。(見附圖) 「攄刀」,在吳圖南《太極玄玄刀》之中是「擄刀」,陳炎林的《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中叫「捛刀」,吳圖南、陳炎林之用法差類。而劉雲樵氏之武壇系統用法獨到,甚能看出單刀双手用的妙處,值得注意。

img025-2

  

img022

  此外,握刀之法,一般不易看到講究處,要點在持劍乃活把,握刀必滿(死)把。若吾等與「六合螳螂拳」之陳威伸老師習刀術,均一再強調必須握滿把,並且虎口緊貼刀盤,蓋兩陣對敵,是絲毫取巧不得,功力不足者,刀一磕就離了手,一切即免談了。故握刀之法絲毫馬虎不得,正劈正砍正拉等法,緊握緊貼(刀盤),固不待言,即便反手撩刀,也要盡量如此,此則必須手腕柔軟度、強韌度都要相當訓練方能。惟今則有些專家,刀卻不做如此握法,令人疑惑。此附一例。(翟維傳,《武氏太極刀》)。然同為武氏太極刀,蔣乃印氏則是緊握緊貼(刀盤)的。(見蔣乃印,《內勁道、玄武太極刀》)香港林永杰、區騰海氏曾明白確切的說:「說刀的技法,不能不先說它的正確握法,這點其實說難不難,只需手掌包實了刀柄,然後五指並攏便行。問題在於很多人舞弄了一會刀後,多不能保持虎口貼實刀盤,以致使刀時發刀不能準確,甚至弄傷手部」(見二氏合著,〈舞刀如猛虎〉,《武林》總251期2002年8月)這明確指出「握刀法」是刀術最根本的要訣,重點在於要緊握緊貼(刀盤)。不過,我們認為,其要緊處不只如林區二氏所指出,會不會弄傷手,發力準不準確而已,根本要命處就在一碰,刀還能不能在咱們手上,為咱們所用的問題;所謂「千金難買一聲響」即是。

img024


img023-1

  我們趁著讓大家欣賞田秋信老師的太極刀之便,野人獻曝,略為提醒武林同好,中國刀術的真正核心技法,「握刀法」是一切根本。而單手持刀、雙手使用(有許多時機也是要雙手持刀的),即空著的一手,才是蘊藏虛實變化的妙著。這兩樣核心技法,今日習者卻多易忽略,那麼中國單刀術難免價值大遜了。特別單手刀雙手用,我們認為,這在以往習武之人應屬常識,今日卻翻成秘訣了。名導演胡金銓的電影「忠烈圖」,其中女主角(徐楓飾)即是使的單刀,但往往都是雙手使用。足見胡金銓果然深識中國傳統文化的三昧,武術亦不外行。

  附帶一提,前文論及「單刀看手」之處,提到吳圖南、陳炎林的太極刀術中,方有較為明確分析出來的用法:曰「擄」、曰「捛」。其他楊派太極刀,或者不乏相同技法,但多不獨立分析出來,若纏頭裹腦,或藏刀式,其實均暗含「單刀看手」技法,但刀譜上,卻看不出來,何故?王志遠曾討論到陳炎林的刀法,認為陳炎林藝出楊健侯,故陳炎林的刀譜當為健侯所傳,其他如李雅軒、曾昭然、崔士毅、傅鐘文(王志遠師爺)等人,均楊澄甫所傳,李曾崔傅均有太極刀譜,均無陳炎林之「捛刀」,乃是楊澄甫晚年所訂譜,故除陳炎林有所不同。楊家太極刀一般多為十三字訣,若然,楊家早期是把「捛(或擄)」字訣獨立成十三字訣中一個字訣。吳圖南之武氏,系出吳全佑、吳鑒泉之老楊家,陳炎林也是老楊家,故有「捛(或擄)」,當做如是觀。此僅或供武林同好共同探討。(參見王志遠,《楊氏太極刀》頁十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