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養氣、長生、與技擊

台灣武藝研究部網軍

召集人兼編審:郭應哲

研究員:陳文雅、李邦豪(本文主要撰述者)、廖培成、羅永昇、黃秉藩、陳昱超、朱玠昱

影片編整:楊淇勝

摘要:導引吐納是養生的最終核心,無論是氣功或是武術它都占有其中一席之地,本文從武術內功的角度來看待養生,希望以此說明練武為何可以強身健體。導引,是一門古老的養生技藝,也是功夫的核心內涵之一。

從《漢書‧藝文志》所記載的方技類等書、《黃帝內經》、馬王堆出土的導引圖又或是行氣玉佩銘都是有系統的方法,例如行氣玉佩銘中所記錄的是相當有序的一套呼吸法,而且根據後人研究玉銘是鳩杖上的吊飾如同現在的老人手機吊飾,可見至少在漢代養生知識和功法的流行以及普遍性。

目前可考最古老的武術是形意拳,時間約莫是在明代。其導引行功之法合稱為《內功四經》。其中內功經裡面就有教習藝者如何吐納呼吸、如何搬運之法,其文言簡意賅,如內功經云:「先吸後呼,一出一入,先提後下,一升一伏,內有丹田,氣之歸宿」它將呼吸的一些要領作了簡潔的說明。在明之後的流傳至今的武術,大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一套內功心法。除了太極、八卦等內家所屬之外,其他的拳種例如白鶴拳、迷蹤拳、八極拳等也都有配套的內功心法。

李氏八極拳,因由民初神槍李書文功夫驚人而發揚光大,所以稱為李氏八極拳。在台灣由李氏關門弟子劉雲樵所傳,原本八極拳套路繁多,到了李書文晚年化繁為簡,並加入劈掛掌遠擊,與八極拳短打相互配合,故與其他的八極拳風格迥異。李氏傳劉雲樵的八極有小八極、大八極、六大開,在劉氏晚年根據多年經驗又創八極連環。根據我們研究,小八極的練法之一與羅漢功、易筋經大致相同,其文將在日後發表。劉氏鑒於八極拳練習辛苦勞累,對精氣神的消耗頗大,而且深知「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所以綜合各家之長,配合八極門的特色編纂幾套八極拳的內功如氣血滾滾和養氣還原,以供門內弟子養生健體之用外,還能增長八極功夫。

「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八極拳初練之時既苦又累,為了增加筋骨皮的強韌性,瘀傷岔氣總是難以避免,若不注意這些小問題將來變成暗傷,所以內練功夫就顯得非常重要。「氣行則血行」在練拳之前先練習養氣還原,練拳結束後也練養氣還原來幫助身體聚氣、行氣,藉由養氣還原,來調整自身的氣機,並達到內壯的功效。而且這是搭配八極拳的功法,兩者相輔相成之下,更顯功效。

養氣還原簡單易學,起式混元樁就很重要;劉氏認為:「混元樁抱元守一最值得練且助益最大。」因此起式就是混元樁,不拘時候隨時可練。劉氏又云:「混元樁旨在吐故納新,呼清倒濁練之可使氣血融合,周身混元一氣。」《靈劍子導引勢》也說:「凡欲胎息,服氣導引為先,開舒筋骨,調理血脈,引氣臻圓摩試手腳伸展努力,任氣出旋,諸疾退散,是病能痊,五藏六府,神氣通玄」,職是,混元樁不只是站在那邊不動而已,它的內在包羅著許多養生思想,值得細細玩味,可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吐納和導引是分不開的,宋代‧曾慥在《道藏‧陰符篇》說「吐納練五藏,導引開百關」,這一點在養氣還原之中,處處可見,例如第一意守中宮;「守」是溫養之意,是將納入的清氣導引黃庭之中細細溫養而不失;這在《黃庭經》裡是基本的法門之一。第二又如閉氣()法,這個淵源可以追溯到馬王堆導引圖,甚至更早,較有系統的是葛洪的《抱朴子》,其文曰:「先鼻緩緩吸氣,吸氣極滿後閉目不息,隨即默數數字,自一至百以上。當閉氣至極,則以口緩緩吐氣,吸氣或吐氣皆須極細極微,毫無氣息出入之聲,以鴻毛置鼻孔處命紋絲不動為標準」在道家修煉裡,這樣的閉氣()法稱為胎息法,目的是由後天口鼻呼吸,轉變為先天呼吸,猶如胎兒在母體之中。並進一步的解釋說:「得胎息者不以口鼻噓吸, 如在胞胎之中, 則道成矣。」再者,馬王堆的導引圖中,亦有用閉息法療病之術且為數不少如引膝痛圖、引濕病圖等。無論在醫家或是道教中導引吐納都是常見的健身袪病方法。第三再如嚥()氣法,在古代多稱為服氣法《靈劍子導引子午記》引《素問》云「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天氣者,內氣也」;最後如撮口吹氣,也是排濁的方法。這些小地方蘊含了許多古代的養生修煉之術,肢體的伸展導引固然重要,但是吾人認為它的核心技術卻是在於呼吸。

雖然武術是以技擊為主但是它並沒有忽略養生、長生,各門各派甚至於有許多專門的著作、口訣,來告誡門人不可輕忽。除了身體的鍛鍊外,對於氣血的鍛鍊,也是徑中之徑,劉氏針對養氣還原之中認為:「氣血運動變化均不離此,為陰陽剛柔之合一。」他還認為氣血須鼓盪,鼓盪才能氣通百脈;鼓盪之後復要存養,順此而下練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意是真意,臻此方為階級神明,因此在練習養氣還原時,不僅僅是按照動作說明,必須要注意的是我們身體內在的運作情況,再配合一些日常生活可作的小功法,並持之以恆的練習,這樣累積而成的功夫,方能算是內外兼修的高手。

引申閱讀:

黃帝內經

馬王堆導引圖

抱朴子

黃庭經

形意內功四經

靈劍子

劉雲樵武學心悟(徐德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