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金獅連陣武野館」研究─兼論「布家先師」乙系


「金獅連陣武野館」研究─兼論「布家先師」乙系
郭應哲

摘要
雲林縣客籍移民聚落區,所流傳的傳統武術,近年來相關研究較多,也較受社會注目。以勤習堂、振興社、振興館、武野館、鳳山館等為代表。其中之武野館乙系,相互關聯者,或稱武夜館,或稱「金獅全陣」,或稱「布家先師金獅陣」等等,不一而足。然要之,其以「三步擼仔」為拳母之武術系統,風格接近,以「開口獅」為主體內容之獅藝,尤稱獨特。故爾異中有同,同中有異;在目前研究之中,無論獅藝內容、武術特徵、師承源由等等,仍待釐清之處不少。
本文即由原則性之判別標準上,試圖對上開之問題,予以初步研究。
關鍵字:詔安客、武野館、布家、布雞、金獅陣、客家武術。
前言
雲林縣「七欠」[1]詔安客聚居地區的武術相當多元且豐富,散播甚廣,享有盛名。自日治時代,即逐漸向向全台散佈;其聲名雀起,以致家喻戶曉,則在民國61年華視「西螺七劍」連續劇轟動演出之後。然而因台灣政經社環境的轉型,「七欠」武術大約也沒落了二十多年[2]。今日似乎風華再現,究其演變,2003年的「西螺論武」活動可說初試啼聲。不過,「西螺論武」整個活動計劃之概念,並沒有涉及客家族群的問題,真正將「七欠」武術界定為「客家武術」,導致後來客委會大力支持,關鍵性的打開「七欠」武術再生之機,約是2006年,由郭應哲、廖君達、陳文雅所共同執行的客委會委託田調計劃[3]。此一發展,在「開口獅」被突顯之後,更見力道。由「中華布家開口獅藝陣協會」多次舉辦全台性的開口獅大會賽,開其端;而保留詔安客文化甚為醇美的崙背港尾「雲林縣詔安七欠文化發展協會」更猛推後勁,搭配專書的出版,努力蒐整了當地傳統武術及獅藝,成果可觀[4]。在今(2011)年12月5日,剛剛在雲林縣崙背鄉破土興建了「詔安客家文化園區」,總經費預計超過一億台幣,可以說是一個高峰。
在此一再現風華的過程,研究逐漸增多了[5],因此很多進一步研究在此基礎上成為可能,「七欠」武術很多原本神祕、訛傳,甚至有爭議之處上,逐漸都能夠進一步討論了。本文則基於此一認知針對「武野館」;此及另一個有所關連卻又不完全相同的「布家先師」系統;予以初步探討。
壹:傳承源由數辨
研究詔安客家文化的專家黃衍明經常慨歎:澄清已三人成虎的道聽塗說,遠比紀錄事實更加困難[6]。在武術的傳承源由上,確實曾經存在不少真偽莫辨的問題,以今日所知之研究及資料,已可做一些釐清。不過,首先,在同樣以開口獅布雞(家)拳的系統,卻同中有異,究其釐辨的源頭,不得不以「生活祭祀圈」為著手。
一、信仰圈之分別與傳衍地區
依廖良元等人之大力主張,所謂「七欠」,乃生活祭祀圈的名詞概念。係今西螺、二崙、崙背二十七個庄頭的輪流祭祀圈,所祀者乃「七欠媽」(包括西螺街仔「太平媽」及「老大媽」),慶祝平安豐收,敬謝宗親,輪流作東宴請,所謂「迎七欠媽」,遶境謝平安。[7]「七欠」大信仰圈之「金獅連陣武野館」,儘管名稱略有不同,拳藝獅藝略有小異,但基本上相當一致。
然而另一個以「布家先師」為祖師爺的系統,卻差異較大。此系統所分佈正不在「七欠媽」信仰圈以內,卻在另一個大生活信仰圈─「六房媽」之中。故而,所祀祖師爺即有不同,「七欠」之內均祀布雞先師、白鶴先師、張魁先師、山西夫子;但「六房媽」信仰圈則只祀「布家先師」。「七欠媽」信仰圈的館號為「金獅連陣武野館」(間一、二略有小別),但「六房媽」信仰圈內卻稱「布家先師太祖金獅陣」[8]
因此,在「六房媽」的信仰圈內(見附錄一),如斗南、斗六、古坑、虎尾等地,都有很多「開口獅」系統。有關此二大系統傳衍地區,見(附錄二)。
依廖坤猛先生的見解:「六房媽」信仰圈與雲林縣大埤鄉「三山國王」所謂五十三庄頭,特徵類似,而互動甚多。所謂特徵相似,是在先民開墾源流上,這二大信仰圈之地區,與一般台灣地區之墾首制不同,乃是小個體戶制,故不是同姓集團,並經移民多次先後移入混居,故而有潮州客系統,也有福佬,犬牙交錯,文化相混。又因為地緣相近互動甚多,其文化內容更具混雜性。武術之內容應亦如此[9]
「六房媽」信仰圈多開口獅,其演練獅藝及拳術器械之場合,稱為「落馬」。也就是「四股陣頭在輪值股用餐之後,大部分隊伍會前往臨時紅壇,舞獅或作各種表演,叫做「落馬」。因為同時間「落馬」的隊伍很多,舞獅或技藝表演,鑼鼓喧天,形成過爐的一個高潮[10]」。
因為信仰圈不同,所以有別;復因為一為源流清晰的詔安客,一為閩客參雜的混居區,更加差異而不易分辨。
「七欠」地區的西螺鎮吳厝廖蘭老先生等云:當年大埤也有開口獅陣,常到吳厝跟他們調人手[11]。廖仙員指出,有虎尾後牛埔人陳明賢會練跟港尾一樣的拳,也說是港尾師父教的[12]。這似乎突顯出關係密切,要論斷同出一師,尚需更多證據。
二、始傳之師為何?
昔日傳說,來自唐山的師父叫「廖金生」;如云:「清道光年間,現今崙背鄉港尾村的張廖姓族人為了防範港尾南側新虎尾溪對岸後牛埔一帶的土匪,從祖籍地詔安縣官陂延聘學有「布雞拳」功夫的廖金生師來港尾開設「金獅連陣武野館」傳授武藝。金生師擅長氣功、輕功和配製跌撲傷等治傷藥物。傳說金生師來港尾傳授武功數年之後轉往嘉義[13]。」
今日港尾當地廖良元先生的考証,應較為可信:「為了防禦盜匪,港尾族親大伯公於道光10年,西元1830年,天保元年遠至唐山祖籍福建官陂九蓮寺延請金星師(廖金星,生於1799年嘉慶4年)於港尾創設武野館金獅連陣。金星師之武藝屬布雞拳(鶴拳,金雞獨立)擅長氣功與輕功相輔之武藝,舞獅之金獅連陣開口獅,舞獅時可輕易跳過二張八仙桌,可見其輕功之精湛[14]」。當然,此地云:「九蓮寺」與南少林及秘密會黨天地會或洪門有些牽連,不過依學者之見,所謂南少林武術與洪門、天地會等等語言概念,仍不能當歷史事實看待[15]
金生之「生」與「星」,在詔安客語中均發音「ㄒㄧㄢˋ」,故長久以來可能訛傳了諧音。此外,港尾當地又叫「金仙(ㄐㄧㄣ ㄒㄧㄢˋ)師[16]」。
此外,頗多館是「阿浪師」所傳,故稱名師。阿浪師亦長久被訛傳為「阿郎師」,名「廖太郎」,如云:「第三代傳人,以廖太郎(西元1884-1945年)最為傑出,人稱他「阿郎師」,曾前往鹿港傳授布雞拳,因為他的功夫高超,家喻戶曉膾炙人口[17]。」今廖良元亦有考,已將「阿浪師」戶譜謄本印出,正名「廖浪」,故乃「阿浪師」非「阿郎師」,生於1881~1946[18]。而所誤由廖丑之著作而來。而布家仙師乙系卻另有一說,認為其唐山師與「金星師」為師兄弟。來台的「頭叫師仔」(首徒)乃虎尾尾寮之許伴;許伴再傳林金能[19]
三、始傳之地為何?
若在「七欠」信仰圈,幾乎均謂來自崙背港尾[20]。然而布家先師乙系說法卻不同,認為當年開口獅來台有幾個不同系統,其一落腳在港尾,另一則落腳在斗六一帶;此外也還有落腳別處而不可考的[21]。如黃清浩云:「從唐山來的師傅,與港尾的金生師傅可能是師兄弟,大家各佔一方,就像樹大就開枝散葉,有人到港尾教拳、有人到斗六教拳以及各處教拳,慢慢分散出去。而且每個地方的拳術,會因師傅教授不同有所改變,拳術差別很大[22]。」
四、館名及祖師爺為何?
港尾之脈館名云「武野館金獅連陣[23]」有時就叫「武野館」亦無誤;祖師爺則為白鶴先師、張魁先師、布雞先師、山西夫子。另外一系統館名為「布家(先師)太祖金獅陣[24]」,祖師爺只有「布家先師」。不過,以前所傳館名很多,如「武躍館」、「武曜館」、「武耀館」、「武德館」、「武德會」等[25]
五、拳名為何?
港尾一脈均稱「布雞拳」;而另一支則稱「布家拳」;此外,尚有稱「布佳」;又稱「傅家」或「傳家」。
港尾一脈稱「布雞拳」由來已久且迄今亦無疑義,觀廖良元所編著之書可知。港尾詔安客語則「布」唸「ㄅㄨˋ」;「傅」卻念如今之北京話「ㄈㄨ」,故「布」「傅」二者諧音絕不會相混[26]。但是另一支主稱「布家」;又因若依河洛話,「布」與姓氏之「傅」完全諧音,故而若斗南黃清浩雖叫「布家先師太祖金獅陣」,該館頭旗卻另標示「傅」;並且有一個就武學上來說甚有意思的說法為輔:該館裝上「棰仔」(按:長棍)的兵器乃「傅家祖師」所傳。就武學上言,不同祖師爺特別代表不同武術內容的。此外,同屬「七欠」,為「七欠頭(欠)」的西螺廣興,傳說由阿善師唐山來台,蔡秋風(秋風師)發揚光大的「椅橑馬」「鷹仔拳」乙系之振興社(或稱金鷹拳、金鶯拳),其祖師爺之一或叫「傅家祖師」或「傳家祖師」。(附錄三)
「傳家」依此脈絡看來,比較係是筆誤。因「布」與「傅」是可以有關聯的。準此;「布雞」與「布家」存在的,不必然是誰是誰非的問題,而是不同語言的問題,「布家」之稱,今天可以先行推測,是福佬話區域的標誌。那可能又回到信仰圈的問題,因為「六房媽」信仰圈並不是很純的客家人聚落。
貳、拳術(藥、獅)內容述要
一、拳套名稱:
有關「七欠」武術,分之有五個館,但若嚴格求之,可說只有三個原型:勤習堂、振興社及武野館。(就拳術或開口獅之技藝內容,港尾或「六房媽」信仰圈乙系可以歸為同類。)雖說拳諺「千拳歸一路」,但此三大原型不論就拳套名稱、拳術內容特徵、師承源由等,均能判然分辨不同。勤習堂振興社遍佈全台,武野館蓋可鼎足而三[27]
我們將目前幾個田調資料之拳套名稱,整理成一個對照一覽表(附錄四)。
依此對照一覽表,套路可達30套左右,而相當雷同,足見不論「七欠媽」或「六房媽」信仰拳術系出同脈。
二、技擊要點
一般拳母均以「三步擼仔」(或「三步理」)為主要的拳母[28],除了極少數外,如鹽園戴家禧以「雙隨」為拳母[29],斗南黃清浩另有「拳母」一套,第二套練「雙隨」,第三套才是「三步擼」[30],至於「禮拳」,應係客家行拳的特殊請拳儀式,如「新竹廣東國術館」也有此一慣例,特別那種輕靈一跳,尤為相似。一般閩系太祖鶴拳少見[31]。若以三步擼仔來論此派拳法特徵,可先參考林秋鳳的訪談表(附錄五)。但依較高層次的武術技擊理論來分析,可列出以下數點:
(一)與大陸漳州市的「龍拳」甚為接近。而「龍拳」乃來自龍岩市,亦以客家為主。如雙出手、側身三角馬(附錄六)、發寸勁等,「龍拳」與「布雞(家)拳」均相當近似[32]
(二)雙出手。主在對敵技擊上之陰陽變化。前後上下左右可依敵隨機轉換,變化無窮。
(三)側身三角馬直逼直進,不換步,不退步,此乃利於近身短打。附錄五之中黃清浩所云者是。習之有成,是很高階的拳法。北派名拳八極拳、形意拳等,都是如此。至於說三角馬側身比較穩固,此為易見之理。
(四)發勁上面,則除了捅插之直勁,黃清浩云「後作力」與「爆發力」者是,之外,蘊含極小極短的震身寸勁。張學寶云「抖勁」,「摧肢」者是;黃清浩云「手肢自然抖勁」者是。尤其這種短小的震身寸勁,不好發,卻很高級,也應該是祖師爺中有「白鶴先師」的主要象徵意義。故其以「三角馬」為主,樁步上與一般習知南派鶴拳有異,但發勁均以震身寸勁應以為高階之法。
(五)手法雖然多變化,但簡捷,內蘊相當豐富的技法。而且,應不只擊打之意義,尚可化為摔法。此則相當多南派武術均然,如流傳桃竹苗地區之「岳家拳」,等等。
三、所謂「響尾丹」
大小響尾丹均由毒蛇所煉製,其毒無比,使港尾威名遠播,震攝敵心,外人遂不敢輕侮港尾人,並因此劇毒之藥引生許多傳奇。此乃「武野館」極主要敘述母題之一。參廖良元書可知。
然此藥方在明確可証乃蔡秋風脈振興社之銅人簿中,即載有藥方,或可另証「頭欠」「尾欠」確在武術上有關聯。(見附錄七)
四、所謂「開口獅」
在台灣,固然類此之「盒仔獅」,「豬鼻獅」流傳甚廣;然亦有開口卻不類此者,如台北林金獅之獅;另台中市東區十甲里的集合堂玉麟金獅陣也是開口獅,乃源自新竹市青草湖,但卻不像「盒仔」,也無「豬鼻」。(附錄八)在大陸,則永定市(昔日亦與詔安同屬漳州府)高頭鄉有類似的,不過廣東省揭揚市(昔日為潮州府轄),其開口獅就是「盒子」「豬鼻」,而且是青色的。(附錄九)
布雞(家)拳系統保留開口獅甚完整原本,但尚有「七欠媽」「六房媽」之小異。然其他之開口獅當尚多樣。不過,若依台灣武館慣例,拳術本身傳承特別嚴謹,不能輕易「背祖」,獅藝或者可以另請他館無妨,而獅頭之變化也富自由化[33]
小結
在七欠傳統武術系統中,武野館勿寧是比較容易瞭解的,因為相形之下,勤習堂振興社等傳播較廣,差異較大。比如勤習堂派下另有「欽習堂」(台中地區);而振興社派下,另有「武德館」(東石系統)等等;而「振興館」又是涉及此二館的另一問題[34]。「武野館」範疇內雖說另有「布家先師」乙系,但相似度很高,地域又甚集中,不難掌握。即便如此,過去吾人對「武野館」或「布家先師」系之相關認識,充滿傳誤,瞭解也不深。所幸彌來;自2006年以來;以客委會為領頭羊,雲林縣政府以次地方政府、鄉親、文史工作者等逐步投入,相關研究漸多,而傳誤可被澄清,內容更被知悉了,此乃正面之發展。
此外,由文化部門、文史團隊、學術機關共同支持之下,不斷嘗試「文創」之可能,比如以開口獅圖相結合了客家花布,突顯形象,打出名號(附錄十)。又如經由努力,透過鄉親共同認定的「執茭」儀式,打破武館界牢不可破的門戶流派之見,將斗南地區的開口獅藝與北港「德義堂」的龍鳳獅藝相結合[35],確實更添光彩,創造更多發展的可能。
「德義堂」龍鳳獅與「布家先師」開口獅結合,媒體視為「閩客二獅王」的結合,值得吾人深思。我們從生活信仰圈來看,開口獅、布雞(家)拳[36],此一領域事實上是「七欠媽」與「六房媽」甚與大埤三山國王五十三庄的信仰圈均有關,這中間或閩或客;或漳州客(如詔安)或潮州客(如饒平)等等,乃是不同族群犬牙交錯的共同生活經驗與回憶。而其拳技獅藝內容亦往往交光互影,一時難以判然兩分之處尚在不少,如我們舉「大響尾丹」為例即是。
現在政府公部門可預見未來這幾年,將持續投入更多資源,我們希望各界可以體會並延續過去生活信仰圈的共同精神─相挺、相交陪;以分享互助共榮的精神,繼續發揚光大此一傳統寶貴文化。
clip_image002附錄一
資料來源:
請參林建熏提供,李秀鳳整理。六房媽傳承手冊
附錄二
「七欠媽」信仰圈
鄉鎮 地名 館號 備註
西螺 吳厝 武夜館
二崙 崙東 崙東武野館
八角亭 金獅陣
新店庄 新店武野館
湳底寮 武野館金獅陣
田寮 待查
三塊厝 金獅連陣武野館
馬公厝 油車武約館 阿ㄌㄧㄣ與阿浪師為師兄弟
公館莊 開口獅,師父李細目,桃園人
崙背 港尾 金獅連陣武野館
港尾 寶安堂國術館
崙前金獅國術館 有暗館、明館。
新三國術館

「六房媽」信仰圈
鄉鎮 地名 館號 備註
虎尾 尾寮 步家先師太祖金獅陣
安溪寮
斗南 小東
西伯
林子
斗六 大北勢
石厝林仔頭
補鼎廓
古坑 田心仔林 青頭獅

附錄三
clip_image005
clip_image007
資料出處:
樊正治(民82)。臺灣區地方國術發展史專題研究第三階段研究成果報告(頁95-96)。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附錄四
布雞(家)拳之拳套名稱對照一覽表
  布雞()拳之拳套名稱對照一覽表
廖仙員(崙背港尾) (祖師爺為布雞先師、白鶴先師、張魁先師、山西夫子)
廖良元(崙背港尾)
張學寶(二崙)(系出港尾)
黃清浩(祖師爺為布家先師)(系出虎尾、尾寮)
廖宜憲(崙背廖新三之子)(系出港尾)
郭應哲等
陳三郎
拳母
拳母
禮拳
行盤(禮拳)
禮拳
行盤(禮拳)
三步擼
三步理
三步擼
三步擼
三步擼
三步擼
三步理
三步擼反手
三步擼反手
雙隨
相隨(雙隨)
雙隨
雙隨拳
(練習順序由為拳母、雙隨、三步擼)
雙隨
雙隨
相隨(雙隨)
二寮
二寮
二寮
二寮
二寮
合仔
合仔(分明暗館)
舊合仔拳
薦合拳(「薦」應為「舊」織誤
合仔
新合仔拳
新合拳
三賜
三賜
三賜
三挫
三挫
三挫
三挫
三挫
三挫
大開門
大開門
大開門
大開門
大開門
大開門
大開門反拳
大開門反手
小開門
小開門
小開門
小開門
小開門
小開門
剪拳
落地金蛟剪(剪拳)
剪拳
落地金蛟剪(剪拳)
七步
七步(七步戰拳)
七步
七步
七氆
七步
七檢
七檢
魁星踢斗
魁星踢斗
踢斗
魁星踢鬥
關公摕鬚
關公捋鬚
關公摕鬚
關公摕鬚
捋鬚拳()
關公捋鬚
捋鬚拳()
鱸鰻拳
鱸鰻拳
鱸鰻拳
鱸鰻拳
鱸鰻拳
羅漢拳
兩夾兩穴
兩夾
兩夾兩穴
兩夾兩穴
兩俠
兩夾
兩局
金雞翩翅
金雞翩翅
金雞翩翅
金雞啄米
金雞啄米
白鶴翩翅
白鶴展翅
白鶴過居(白鶴過枝)
白鶴過居(白鶴過枝)
白鶴飲水
白鶴飲水
二鳳堂
二風擋
二鳳擋
梳妝
梳妝
大美人梳妝
大美人梳妝
新梳妝
大美人梳妝
小美人梳妝
小美人梳妝
舊梳妝
小美人梳妝
觀音疊坐
觀音疊坐
觀音疊坐
觀音疊坐
觀音疊坐
白鶴─四肢
白鶴─四肢
白鶴─四肢
四肢
白鶴─四肢
四肢拳()
白鶴─四肢
四肢拳()
詩琴
詩琴
上四門拳
四門拳
下四門拳
四門三叉
四門三叉
四門五叉
布雞四門連環套拳
布雞四門連環套
單坐
單坐
雙坐
雙坐
三逼連
三逼連拳
三逼連拳
三迫連
龜殼消
龜殼消
羅漢
三斬
五結
齊眉雙拳
四擒
四擒
四摛
小記
24
28
12
32
9
24
28(有一套「對仔」不列入)
 資料出處:
1. 林秋鳳(民97)。雲林縣崙背鄉港尾村詔安客開嘴獅布雞拳法之研究─以三步擼拳法為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2. 郭應哲、廖君達、陳文雅(民95)。中部地區客家武藝文化田野調查研究計畫報告書。客委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中華民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3. 陳三郎(民98)。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初期研究暨推展客家文化計畫,第一期詔安客家研究群子計畫一:七欠武術流派分布普查與流動研究。客委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4. 廖良元(民100)。七欠港尾客庄開拓史跡暨武術傳奇。雲林縣:雲林縣詔安七欠文化發展協會、雲林縣東興國民小學。
附錄五
clip_image009
clip_image011
資料來源:
林秋鳳(民97)。雲林縣崙背鄉港尾村詔安客開嘴獅布雞拳法之研究─以三步擼拳法為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2008年。
附錄六
clip_image013
廖仙員示範三角馬,前腳尖與後腳跟在一條線,側身落跨。
郭應哲攝影2011.11.28
附錄七
clip_image015
clip_image017
此銅人簿由清高宗乾隆(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間起傳授,歷經第一代無窮師、第三代李義(光緒年間)、第四代蔡秋風、第五代游福星,第六代、第七代佚名。
附錄八
clip_image019
十甲集合堂之獅頭
資料來源:
郭應哲(民96)。集合堂小史 台中市十甲集合堂玉麟金獅陣紀錄,頁28。台中市:台中市東區十甲社區發展協會。
附錄九
附錄十
clip_image021為螺陽文教基金會的文創概念
資料來源:
郭應哲田調資料

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台灣武藝文化研究協會理事長
[1] 在今雲林縣西螺、二崙、崙背一帶,「詔安客」聚居之地區,近年來有究為「七嵌」、「七崁」或「七欠」的爭議,本文傾向以「七欠」為依據。
[2] 依陳翼漢之見,約在民國70年代中晚期,當地武館即沒落而青黃不接。陳氏分析了幾個原因,概為工商發達下的農業轉變;武館的社會功能被取代;現代教育及文憑主義的衝擊;農作物由稻作轉為蔬菜的影響;缺乏組織轉型的管理觀念等。參我們的工作室編著,《西螺七崁─西螺、二崙、崙背地區武術發展與衍變》,雲林縣政府97年度「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劃」。陳氏所列卻未必皆能有因果關係,或者未必是最直接的原因。比如在台南地區的宋江陣、金獅陣等之武術,其遭逢的挑戰也有陳氏所列者,但台南地區雖盛況有減,卻沒有受到根本的衝擊。本文認為,台灣大多數武館的興衰,與廟會活動才具直接關聯。台南地區依賴各信仰中心(區域型「大廟」)定期的「香科」而能維持不墜。又比如大甲鎮瀾宮信仰圈,曾經在民國70年代中晚期,一如「七欠」,突然衰落,依當地田調所得,乃因鎮瀾宮「熱鬧陣」改請電子花車等聲光娛樂類型的團體,武館無人雇請了。待2001年始,在台中縣政府規劃下,將鎮瀾宮廟會轉為觀光文化節,乃再重新力促「大甲五十三庄」在地武館出馬參予節慶,自當時起,「大甲五十三庄」之武館也每年熱鬧滾滾,傳承上也再現生機。參郭應哲(民91)。一個被遺忘的武術原鄉:大甲:2001年台中縣大甲媽祖文化節成果專輯。台中縣:中縣港區藝術中心。楊正隆等。武術活動與型態內容之流變研究─以2001-2010年大甲媽祖繞境為例。【台灣武藝文化研究協會部落格】。取自:http://twwyorg.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html。我們看「七欠」地區在近來客委會投入之後,武館又再現風華,亦可印証。故陳氏所析諸原因,無一今天不存在,何以近日卻又興盛了?
[3]郭應哲、廖君達、陳文雅(民95)。中部地區客家武藝文化田野調查研究計畫報告書。客委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中華民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4]請參閱網路之報導。
[5]陳三郎 (民98)。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初期研究暨推展客家文化計畫,第一期詔安客家研究群子計畫一:七欠武術流派分布普查與流動研究。客委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此研究的田調較大規範,並與雲林縣政府之計畫約在同時進行。
[6]廖良元(民100)。七欠港尾客庄開拓史跡暨武術傳奇。雲林縣:雲林縣詔安七欠文化發展協會、雲林縣東興國民小學。
[7] 廖坤猛序。廖良元編七欠港尾客庄開拓史跡暨武術傳奇。另郭應哲,訪談廖坤猛日誌,2011.11.28,虎尾鎮公所。另廖良元(民100)。七欠港尾客庄開拓史跡暨武術傳奇,頁59~62。雲林縣:雲林縣詔安七欠文化發展協會、雲林縣東興國民小學。
[8] 如依斗南黃清浩所說,「太祖」乃日本人所賜,謂「像我們是布家先師太祖金獅陣,太祖二字是日本人封的,因日本人管台灣人太嚴,但台灣人有兩種特性,愛名與愛錢,而且怕死,從高壓政策的制台改變成親台,所以在台南州斗六郡處,將地方的武館集合起來比賽,贏的人可拿太祖旗,表示自己是武林第一。最後由開嘴獅師傅得到第一。」另參郭應哲,訪談黃清浩日誌,黃清浩宅。2011.11.29。
[9] 郭應哲,訪談廖坤猛日誌,2011.11.28。虎尾鎮公所
[10]林志賢等編,《(六房天上聖母)傳承》,頁27。
[11]郭應哲,訪談吳厝日誌,2011.11.28朝興宮
[12]郭應哲,訪談廖仙員日誌,2011.11.28廖良元宅。陳明賢拳照見廖良元(民100)。七欠港尾客庄開拓史跡暨武術傳奇,頁206~207。雲林縣:雲林縣詔安七欠文化發展協會、雲林縣東興國民小學。
[13]參西螺論武大會手冊,頁6,民92。此段應以鹽園戴家禧所述為依據。
[14]廖良元(民100)。七欠港尾客庄開拓史跡暨武術傳奇,頁90。雲林縣:雲林縣詔安七欠文化發展協會、雲林縣東興國民小學。
[15]郭應哲(民國100年3月20日)。南少林之辨及其在台梗概。【台灣武藝文化研究協會部落格】。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twwyorg/article?mid=278&prev=280&next=276&l=f&fid=18
[16]依廖仙員之說,郭應哲,採訪廖仙員日誌。
[17]參西螺論武大會手冊,頁6,民92。
[18]廖良元(民100)。七欠港尾客庄開拓史跡暨武術傳奇,頁97~98。雲林縣:雲林縣詔安七欠文化發展協會、雲林縣東興國民小學。
[19] 郭應哲,黃清浩訪談日誌 2011.11.29 黃清浩宅。
[20] 唯有廖和平(平仔),住二崙鄉莊西林公館庄,所學雖為開口獅,卻為桃園人李細目所傳,而廖本身不知道是否屬於「七欠」,參陳三郎 (民98)。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初期研究暨推展客家文化計畫,第一期詔安客家研究群子計畫一:七欠武術流派分布普查與流動研究。客委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頁89 普查表。
[21] 郭應哲,黃清浩訪談日誌 2011.11.29 黃清浩宅。
[22]林秋鳳(民97)。雲林縣崙背鄉港尾村詔安客開嘴獅布雞拳法之研究─以三步擼拳法為例(碩士論文),頁164。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2008年。
[23] 吳厝名「武夜館」,概台灣光復後由吳櫻木所改,原名卻叫「金獅全陣」,郭應哲,吳厝訪談日誌,2011.11.28,朝興宮。有時或稱「金獅陣」「金獅武野館」而已,參陳三郎 (民98)。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初期研究暨推展客家文化計畫,第一期詔安客家研究群子計畫一:七欠武術流派分布普查與流動研究。客委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24] 如斗南另一館「先師」二字不冠,就叫「布家太祖金獅陣」,參郭應哲、廖君達、陳文雅(民95)。中部地區客家武藝文化田野調查研究計畫報告書(頁20)。客委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中華民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5]郭應哲、廖君達、陳文雅(民95)。中部地區客家武藝文化田野調查研究計畫報告書(頁19)。客委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中華民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6] 郭應哲 廖仙員訪談日誌。
[27] 即便勤習堂振興社,也有相近之處,甚至都可大膽懷,是否有同源之可能,參台灣「西螺七欠(崁)武術文化研究之成果概述與評估。【台灣武藝文化研究協會部落格】。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twwyorg/article?mid=310&prev=311&next=-1
[28] 廖良元云:「三步理拳之潛能效應及運用可說是七欠港尾武野館所有拳套招術皆由三步拳理所衍生而來,包括舞動開口獅之步伐也離不開三步理之馬步、步法,所以說三步理是步雞拳之拳母。然而三步理之拳法分為重要之三段解說,第一段出手是為暖身動作,包括禮拳及出拳;第二階段即為所謂之氣功運作(包括口訣中之龍虎排牙齒、出戰金爪指、金童捧斗);第三階段為真正的拳術,也即是保護自己的動作(包括左打青龍、右斬白虎、仙人抱印、千斤萬土、金蟬脫殼、龍獻爪等)。其實三步理拳套招術看似簡單,實則術招有術,拳中有拳,其招術深奧無比,千變萬化,學起來要以自心去深入體會及領悟,把拳母融會貫通,一法通萬法通,如此才能把布雞拳之所有數十種招術發揮淋漓盡致。」可為代表,參廖氏著七欠港尾客庄開拓史跡暨武術傳奇,頁114。雲林縣:雲林縣詔安七欠文化發展協會、雲林縣東興國民小學。
[29] 請參西螺論武大會手冊(民92),頁6。
[30]林秋鳳(民97)。雲林縣崙背鄉港尾村詔安客開嘴獅布雞拳法之研究─以三步擼拳法為例(碩士論文),頁170。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31]郭應哲(民國100年2月21日)。龍蛇漫妙,趣味橫生:新竹市「廣東國術館」的開口獅藝。【台灣武藝文化研究協會部落格】。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twwyorg/article?mid=248&next=247&l=f&fid=17
[32] 郭應哲,漳州訪談日誌
[33] 郭應哲(民國100年5月28日)。台灣獅陣「踏七星,安八卦」調查研究─兼論台灣獅陣發展之可能。【台灣武藝文化研究協會部落格】。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twwyorg/article?mid=317&prev=318&next=311
[34] 如「振興館」有一套拳叫「椅橑三角」,即演拳往來二方向,一者走「椅橑馬」,一者走「三角馬」;一般歸類,前者乃「振興社」特徵,後者則為「勤習堂」特徵。郭應哲,黃應華訪談日誌,2011.06.05,廖君達宅。
[35] 見中國時報,中華民國100年10月17日,社會綜合A6版,許素惠,〈媽祖10聖茭,閩客獅王首度共舞〉,主事者黃清浩先生云:傳統的藝術都快沒人看了,再不求創新怎麼行。郭應哲,黃清浩,訪談日誌。
[36] 老師父如二崙張學寶,言之地道內行傳神,曰:「應該不屬於(按:應指不專屬於)詔安客的特色,因為它是由唐太祖傳下來,稱七崁拳布雞種,開嘴獅叫金獅」,參林秋鳳(民97)。雲林縣崙背鄉港尾村詔安客開嘴獅布雞拳法之研究─以三步擼拳法為例(碩士論文),頁147。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