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南派劍術


台灣武藝研究部網軍

召集人兼編審:郭應哲(本文主要撰述者)

研究員:陳文雅、李邦豪、廖培成、羅永昇、黃秉藩、陳昱超、朱玠昱

影片編整:楊淇勝

吳殳手臂錄說「劍法由來不易傳」,而武林中傳言,中國的劍法早已失傳。名國初年大武術家 李景林,字芳宸,之所以聞名,除了他曾是東北軍名將,曾任河北督軍,參加過幾場關鍵民初軍閥消長的大戰外,據說他得到諸多劍法的真傳。當年許多大武術家,特別獨具身份地位的大軍閥,大官僚,才可能跟他學劍。比如說張驤伍,甚至山東督軍韓復榘。李景林與張驤伍,均曾擔任南京「中央國術館」的副館長。在韓復榘府邸,更是韓督軍兒女姨太群共習技,李景林穿著大掛,教導一幫少爺少奶奶「打散劍」(對擊)

  但是,即便今日,許多名宿練家子,依然不那麼認同中國劍術。或者直斥「無用」,或者大懷疑其單手是否抵過雙手如武士刀。我們曾聽到某名家繞者彎說:「一堆兵器刀劍雜陳在那,緊要應敵了,我抽刀不拿劍」更是鮮活說出習武者對劍術的真心看法了

  但是何以吳殳曾經那麼崇拜漁洋老人的三尺青鋒?這真是令人費解。我們認為劍術究竟能不能用,高不高明,或者今天並無法真切的瞭解,原因無他,劍走陰奇,險中得手,在今日無法真正完全的開放對擊,性命決勝之下,我們難以掌握劍的奇險陰毒

  我們曾在西洋電影「亂世兒女 (Berry Linton) 」中見到似與中國劍術乎完全一樣的西洋劍術。「亂世兒女」描述二十時世紀初愛爾蘭鄉間的決鬥,片中主角在決鬥中突然反手而進步,看來似乎以身餵對方之劍,不料「見肉分槍」的,任由對方的劍畫過我之身前,恰恰如木蘭劍的那一招,我之劍已透過對手的胸膛。這可能嗎?中國劍是個謎直到今天

(時間:2002年12月30日  地點:西螺埔心二媽廟前  廖君達提供 涂氏錄影 拍攝 ) 

台灣南派更似乎難得見到劍術。不過,我們碩果僅存的看到西螺街「勤習堂」的廖大猛師傅,曾經示範了劍術。

  廖大猛師傅的劍術,一如所有南派武術的共同風格,簡潔樸素,但詳而觀之,以北派劍法之要訣引以了解,可以發現,其法度嚴謹,技術正宗,確是劍術。

  比如起手式繞頭揮劍兩大圈,先橫揮,一個陽手劍,又橫揮一個陰手劍,類劍術中的「抹」,而後即進步,以起手式兩個基本動作,挽成一朵劍花─而不折不扣,正是正手撩反手撩的應用與施展。之後,又快趕進步,再挽一個不一樣的劍花,先下削再反拍,拍完隨連一個平刺。至此一個套路完成,然後退步再演一次。

  綜而觀之,雲、抹、正反撩、削、拍、刺等,均是帶之以腕;而進退以步,步法靈活,進退自如。諸如此類要訣,與劍法一般要求殊無二致。特別那進步挽花一刺,真應了「古刀劍譜」所謂劍者直兵,劍者檢也的古理要義了。

  大猛師曾云,昔日勤習堂子弟出外開館,師父方才授以劍術,以為最後的傳藝,劍在他們一系,是尊貴、是技藝最高的認定。或者如此,南派之劍法,殊為罕見。

大猛師不幸於 民國九十四年逝世,所幸留下了此一劍影,彌足珍貴,意義重大。

 

附帶一提的是:大猛師最後收勤習堂四代嫡傳之廖君達先生為關門弟子,青氈復歸原主,托天之幸,藝不失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